俯瞰避暑山庄山峦区与普陀宗乘之庙。 本网记者 王海琦 摄
本网记者 张丽莉 胡杨
金秋时节,避暑山庄湖面粉白荷花静静绽放,外八庙的红墙金瓦在山峦间熠熠生辉,远处山峦披着苍翠绿装,黛色轮廓在蓝天白云下格外清晰。
从清代皇家园林的恢宏大气,到外八庙融合多元的建筑奇观,再到草原山地孕育的独特民俗,承德之美,不只在于眼前的风景,更来自背后蕴藏的悠长文脉和厚重文化。
2021年8月23日至24日,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承德,并留下谆谆嘱托:“要保护好、传承好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挖掘其丰富内涵,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、凝聚民族精神。”
市委书记柴宝良也曾多次调研,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、视察承德重要讲话精神,从坚定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文物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,以更大力度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。
在传承中坚守,在创新中发展。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,古老又青春的承德守护历史记忆,传承文化根脉,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,让文脉传承弦歌不辍、历久弥新。
“匠心”——守护历史印记与文化根脉
避暑山庄西北部四面环水的小岛上,曾经的皇家藏书楼——文津阁伫立于此。庭院内,文物修缮人员专注地对假山开展“归安”作业,那些因岁月侵蚀而歪闪、位移的山石,在他们手中被小心翼翼地归位,重现昔日精巧布局。
对于部分缺失和受损严重区域需进行“补配”,面对如此严谨细致的工作,负责此次修缮的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已进行了三个月的“体检”,逐块记录石头状态。“文津阁的假山石是清代园林叠山艺术的经典之作,每一块石材的位置、纹理都承载着历史信息。”项目负责人说。
“修缮全程遵循‘最小干预’原则,能加固的绝不替换,能修补的绝不重做。”项目负责人指向缺失一角的黄石说,“对于这块缺失的石角,我们从承德县找到纹理、密度相近的原料,又请有经验的老石匠用传统錾子手工雕琢,秉承‘修旧如旧’尽可能展现出它真实的历史年轮。”
从须弥福寿之庙万寿琉璃塔浮雕佛像保护项目,到避暑山庄石质文物二期项目,再到普佑寺石质文物二期项目……通过精心修缮,这些古建筑重新展现出昔日辉煌,无论是古建筑修缮,还是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,承德从未停下匠心守护的脚步。
切割、比对、钻孔、打磨……在避暑山庄博物院文物修复工作室内,一尊尊金漆木雕佛像正在等待一场“新生”,修复师符少杰屏息凝神,手中的工具在木料上游走。
“我们启动了外八庙佛像保护修复项目,计划对37尊佛像进行保护修复。”避暑山庄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部主任杨海霞说,自2023年开始,该院联合国内顶尖文物保护修复团队,陆续开展了陶器、瓷器、珐琅、书画、佛像等院藏文物保护修复,350余件文物已完成“救治”。
如果说工匠们以传统技艺守护文物的“形与魂”,那么现代管理手段则为文保工作筑牢了“智防线”。为实现文物保护的精细化、规范化管理,市文物局创新建立了网络文保工程管理平台,将文物的基本信息监测录入、保养修复计划发布、重点项目库动态更新等全流程纳入数字化管理,让每一处文物的“健康档案”可查可溯,实现文物保护从“被动修缮”向“主动预防性修缮”转变。
无论是精细的文物修缮,还是预防性保护,都蕴含着承德致力于文物保护的一颗初心。文物修缮不仅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,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,保护历史文化遗产,就是守护过去的辉煌、今天的资源、未来的希望。
“把脉”——科技赋能焕发时代光彩
万树园东侧,被当地人称为陆合塔的舍利塔周身仍被层层脚手架环绕,钢管基座与防护网在阳光下勾勒出清晰的轮廓,像给古塔披上了一件临时的“保护衣”。脚手架间隙里,塔周的铃铛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叮当悦耳的声响。
“目前塔身周围的石构件修复工作进入收尾阶段,不久之后舍利塔将再现昔日壮观景象。”市文物局工程中心主任于洋介绍,“永佑寺舍利塔塔身外侧的石构件长期暴露在室外,风化开裂是老大难问题。我们通过相关科学技术分析、记录石构件的每一处裂缝,再通过材料数据库匹配出与石构件成分接近的填缝剂进行修补、加固。”
谈及壁画修复,他指向塔内的数字化检测设备说:“石刻壁画与木雕壁画一样,颜料的稳定性是核心,我们通过数字化技术分析出原始矿物颜料的成分,再到实验室中反复试验取色,最后在提前修补好的‘地仗’上进行局部补色,不仅颜色匹配度达95%以上,远观基本一致,还能抵抗氧化,保存更持久。”目前,塔内第七层壁画已完成基础修复,连颜料层下的细微裂隙都通过相关科技提前排查加固了。
于洋口中的实验室就是“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物修复实验室”,这座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市文物局联合共建的实验室,被承德文物人称为“文物医院”。于洋说:“通过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多年的研究合作,运用大量科技保护技术,填补了石质文物修缮材料的研究空白,并获得50余项相关专利技术。”
当科技的微光渗入文物保护的肌理,沉睡的文化遗产便有了苏醒的力量,真正“活”出跨越千年的生命力,与世人实现一次隔空对话。
走进避暑山庄卷阿胜境殿,“正色山川又见盛华”——避暑山庄古建筑数字化复原艺术展呈现在人们眼前,青瓦红墙、亭台楼阁、鱼池假山,已经成为遗址的宜照斋,通过3D打印技术复原建筑模型直观地展示出园林遗址的风韵。
宜照斋、秀起堂、永佑寺……让那些只留存下名字的遗址能够重现,是市文物局总工程师陈东一直追逐的梦想:“历经8年,我们和中央美术学院共同组建避暑山庄数字化复原研究课题组,终于对17处园中园遗址进行了数字化复原研究展示。”如今,让已毁的古建筑上线“复活”,再现避暑山庄的盛世辉煌。
“重生”——创新中传承沁润人心
伴着清宫乐舞的悠扬乐曲,游客仿佛穿越回百年前的皇家盛景;微短剧《格格来了》开机,游客可参演其中沉浸式体验;手拿“金山亭”造型雪糕,在水心榭三亭子前打卡拍照……解锁“网红”新玩法,老牌文旅胜地避暑山庄正焕发新活力。
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从历史中走来的文化遗产,融入时代的朝气,正焕发着蓬勃生机,成为这座城市实现文旅融合发展的源泉。
在加强文物保护的同时,我市注重文物的活化利用,通过多种方式让文物融入现代生活,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,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,感受承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
“我们推出了迎宾大典、乐亭演艺、帝后游园、民乐演奏、清宫服饰展等文化展演展示活动,通过更多优质文化服务提升避暑山庄吸引力。”市文物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将打造有颜值、有美味、有故事的避暑山庄,让山庄文化以更时尚亲切的方式留驻在游人心中。
《热河冬雪》展示热河泉冬日不结冰的奇观,《山庄秋色》尽显避暑山庄湖光山色……在颐和园东堤岸,由避暑山庄、北京颐和园共同举办的中国四大名园之避暑山庄风光摄影展开幕,一幅幅摄影作品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。
这不仅是一次视觉盛宴,更是山庄文化“走出去”的创新尝试。为深化对外合作交流,我市与北京三大品牌景区合作,在颐和园、北海公园、景山公园以摄影艺术为载体展现山庄风光;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达成合作共识,在松鹤斋开展故宫建院100周年活动;与苏州市狮子林管理处联合举办“中国四大名园之避暑山庄风光摄影展”,深化南北文化交流。
盘活文物资源,让文化“走出去”,讲好承德故事,这也是承德博物馆努力的方向。
《山庄瑰宝梵宇藏珍——避暑山庄外八庙皇家瑰宝大展》赴上海奉贤巡展;与河北博物院联办《华彩珍蓝——河北珐琅艺术展》;与呼和浩特博物院联办《钟鸣盛世——紫禁城避暑山庄钟表联展》;组织文物参加广东、南通、海安等地重要展览。
承德博物馆初步构建起“融汇创新”与“辐射传播”协同机制,以展览为媒介双向发力,搭建文化交流桥梁。其中原创主题展《福祉无疆——宫藏里的吉祥万象》获评“博物馆里读中国之河北篇章—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”主题展览,《辰龙献瑞——避暑山庄龙纹艺术特展》获评“2024年度河北省精品原创展览”,通过内外联动,向全国介绍承德,让承德走向全国。
“活起来”的历史文化很迷人,“火起来”的传统文化更入心,匠心守护与传承不息,文化遗产滋养出城市的文化自信,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共荣。
记者手记:
金秋的承德,避暑山庄荷风送爽,外八庙金瓦流光。四年前,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嘱托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如今这座承载千年文脉的古城,正以匠心与创新守护文物、传承文脉。文保一线,匠心尽显,传统技艺守护文物“形与魂”,网络文保工程管理平台筑起“智防线”,让文物保护从“被动修缮”转向“主动预防”;50余项修复专利填补技术空白,17处园中园遗址通过3D打印“复活”新生;活化利用让文脉“活”起来,与故宫、颐和园等合作办展,博物馆巡展遍布多地……从匠心修缮到科技赋能,从活化利用到文化输出,承德正以守正创新之姿,让千年文物焕新韵,让文化根脉永续传承,这既是守护历史见证、凝聚民族精神,也是为文旅融合筑基,为文化自信扎根。
用微信“扫一扫”,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,
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。